“学校的课程加上五花八门的补习班,孩子整日对着屏幕,虽是在学习,可视力下降怎么办?而且少了互动之后,完全是知识点纯干货的’狂轰滥炸’,孩子的精力越来越难以集中怎么办?”
自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以来,不少家长表示了相似的担忧。
在这个“超长假期”,给孩子放个假也是不错的选择,但在家活动的局限,导致孩子只能看视频、玩游戏,既无法避免上述的视力、注意力问题,更是种下了孩子自制力弱化、懒于思考的潜在隐患。
在不能出门的当下,怎么能让孩子“高质量地耍”,反而成了难题。
在这个物质社会中,许多家长都会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。而往往,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得不到满足。与物质需求相比,精神需求显然更重要。
玩对于孩子来说无可厚非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•布鲁纳认为,学习的本质在于“主动”形成认知结构——并非应试的知识点积累。而对于少儿,尤其是处于5~7岁阶段”的儿童,玩,是他们通过外部活动,内化为自己思维的最重要的方式。
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同样表明:玩是孩子最早产生的自发性活动。孩子在玩中会主动学习知识和规则,玩有助于不断提高孩子的自主力和表达力。
在疫情紧张的眼下,无法外出。年幼的孩子可能心中有许多“为什么”——为什么不能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?为什么不能去学校?为什么在家不能一直玩游戏?玩耍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需求特点,当基础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,会引发各种的不平衡,以至于会对孩子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。
如何通过“耍”,来正向引导孩子的思维与行为:
虽困囿于一室,但只要有一方棋盘,就拥有一方变幻无穷的天地。
在一天紧张的线上课程结束后,和爸爸下一盘棋、或者给妈妈当一次“围棋小老师”,既是一场适时的休息,也能促进亲子关系。当下的特殊时期不正是与孩子一起共建家庭文化的好机会么?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更多共同的回忆、让良好的文化氛围浸润在孩子的成长里。
来自习礼(上)班级的学员小丫(化名)还未想过,在家里也能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围棋老师,对此感到很新鲜很有趣。
为了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具趣味性,一弈老师们还准备了:少儿围棋1v1积分赛/5天思维闯关活动/少儿围棋春季运动会/亲子论棋积分赛等等。愿做照亮孩子成长路上的荧幕里的一道光,用陪伴跨越障碍,用温情一路护航。
我们一直坚信,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瓜熟蒂落、自然而然的过程。
每一步,都自有它存在的道理。
对于这个疫情冬天的记忆,随着年幼的孩子们渐渐长大,或许终将模糊。
我们希望在多年后,孩子们再回忆起2020年的春节,除了对防疫英雄们的敬意,剩下的不仅只有在家的百无聊赖、勉为其难的线上课程……
而是有所收获、有所成长,能够开始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家庭、选择道路、看待世界的转折点。
等待,并心怀希望。
©一弈围棋学苑